蒙曼:《中华茶史》以茶为视角解读唐文化

蒙曼:《中华茶史》以茶为视角解读唐文化

53阅读 2021-03-12 01:25 书籍

(本文作者蒙曼: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中华茶史·唐代卷》一书的出版,对于一个把茶当做国饮的国度而言,其社会意义自不待言。就其学术意义而言,本卷作者李斌城是唐史专家,韩金科是茶史专家,二人合著,相得益彰。

该书指出,在唐代,茶从生活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奠定了“茶为国饮”的基石,中国茶文化初步定型。是为确论。事实上,唐代茶叶的发展史恰恰呼应着整个唐代史,体现着鲜明的唐代特性。哪些特性呢?第一,贵族社会向科举官僚社会过渡。第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第三,唐朝作为世界帝国的开放性。在此种种特性中,茶均起到重要作用。

先看贵族社会向科举官僚社会的过渡。茶作为一种植物,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唐前期,茶的地位还并不凸显。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初,伴随少数民族大量入主中原,真正有代表性的饮品是酒和酪。酒的浓烈与酪的重浊,其实反映了骑马弯弓的少数民族军事贵族的情趣。在这种社会风尚下,青涩的茶只能成为“酪奴”,叨陪末座。然而,唐朝又处在一个从前期贵族社会向后期官僚社会转型的时代。一次次的政治变局让关陇贵族没落,科举制的兴起又使得文人情调凸显出来。伴随着社会转型,集清淡、清雅与清醒于一身的茶在唐中后期开始大行其道,陆羽的《茶经》应运而生,美水、美茶和美器也成为文人雅士、高僧高道乃至宫廷贵族的共同追求,进而形成集物质享受与精神修炼为一体的“茶道”。换言之,从羊羔美酒到宝鼎茶闲,唐代实现了从贵族气象到文人情怀的转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再看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体来讲,茶叶属于南方作物,北方人并不熟悉。唐朝以前,社会发展程度北高于南,所以北方人除了不熟悉之外,还有不屑。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因为南北的分离,民族的对立,茶更被北方统治者贬为贱物——每次贵族宴会,都会备茶,专门招待“江表残民远来降者”,真是茶与人俱贱。然而,风水轮流转,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战争残破不堪,人口大量南迁,江南进一步开发,成了大唐最重要的财富支撑。这样一来,本来属于南方人嗜好的茶叶,地位也随之上扬。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乱后,传统的租庸调制瓦解,财政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遍消费品,贸易量巨大的茶就进入政府视野,和盐铁一样,走上政府专卖道路,成为唐后期税收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种茶和贩茶也成为江南人民的重要生计,南方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与经营取代粮食生产成为当地主业。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正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而将茶叶作为商品种植,也如书中所说,“深刻地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经济结构”。

再看唐代的开放性。茶叶走出国门,和唐代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茶与佛天然有缘。茶的清寂,正好配合佛教的清修,故而僧人种茶、饮茶、咏茶蔚然成风。而佛教,在唐代恰是构成所谓“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精神纽带。当时,大唐作为佛教中心,吸引着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的僧人前来学习巡礼。他们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也深深浸淫大唐僧人的饮茶之风。日本高僧最澄、空海分别将茶籽带回日本,带动日本的饮茶风尚,最终形成日本茶道。而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也学习大唐以茶礼佛的风范,形成今日的韩国茶礼。这种以茶为载体的,精神与物质的交流互动,不正显示出大唐作为世界帝国的开放与包容吗!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还远不止此。事实上,举凡茶政、茶与文化、茶与宗教、茶与民族等专题,在书中都有详细阐释。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从精神的角度讲,它是冲淡内省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它又是如此润泽绵长。

图书简介:

茶,发于神农,盛于大唐。唐代,茶业大兴,茶道大行,是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已出版的《中华茶史·唐代卷》描绘的正是中华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本书从以唐代茶文化为核心视角,全面研究中华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状况,同时,就其对全世界文化的影响,亦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法门寺地宫茶具及宫廷茶文化的描述与解读、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本书的亮点。

作者简介:

李斌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隋唐史专家。在海内外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独著)、《中国史稿》第四册(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军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文章80余篇(种)。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论唐人对法门寺佛骨的崇敬》、《唐人与茶》。《世界十大宗教》获1997年全国图书奖、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获200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唐代文化》获2003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韩金科,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 50 多种。多次应邀赴日本、瑞士、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为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家推荐:

《中华茶史·唐代卷》一书的出版,对于一个把茶当作国饮的国度而言,其社会意义自不待言。就其学术意义而言,本卷作者李斌城是唐史专家,韩金科是茶史专家,二人合著,相得益彰。举凡茶政、茶与文化、茶与宗教、茶与民族等专题,在书中都有详细阐释。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从精神的角度讲,它是冲淡内省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它又是如此润泽绵长。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蒙曼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起始期。韩金科、李斌城先生的《中华茶史·唐代卷》,是目前所见关于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门史著作,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悦

《中华茶史·唐代卷》是一部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考。也是一次对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容,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加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茶的认识和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胡戟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唐代茶史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节 唐代茶的特点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巨大影响

第一章 唐代茶产业

第一节 茶的种植

第二节 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节 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

第四节 唐代的茶园种类与茶民生活

第五节 茶叶贸易

第二章 唐代茶政

第一节 贡茶

第二节 税茶

第三章 佛教与茶

第一节 唐代佛教徒饮茶成风

第二节 茶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节 禅宗与茶

第四节 唐代其他佛教宗派与茶

第五节 佛教徒茶的来源

第四章 道教与茶

第一节 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节 山居道士的饮茶生活

第三节 以茶修道

第四节 道教徒茶的来源

第五章 唐代茶艺

第一节 用茶

第二节 用水

第三节 用火

第四节 用器(上)——唐代茶具与唐代陶瓷业

第五节 用器(中)——唐代陆羽茶具

第六节 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节 烹茶

第六章 唐代饮茶文化与法门寺地宫茶具

第一节 从茶具的变化解读茶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发现

第三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节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文化内涵诠释

第六节 地宫茶具与陆羽茶具之比较研究

第七节 地宫茶具与唐人的茶道美学

第八节 地宫茶具出土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宫廷茶风与唐代饮茶文化

第一节 天子爱茶

第二节 宫廷茶礼

第三节 宫廷茶俗

第四节 宫廷茶会

第五节 宫廷茶诗

第六节 宫廷茶风的文化内涵

第七节 宫廷用茶及宫廷茶人的贡献

第八章 唐代文士茶人的饮茶生活和历史贡献

第一节 唐代茶人概说

第二节 陆羽及其《茶经》

第三节 皎然茶诗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节 卢仝茶诗及七碗茶论

第五节 白居易的饮茶生活

第六节 皮日休、陆龟蒙用诗诠释《茶经》

第七节 禅僧、诗僧、茶僧贯休

第八节 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齐己

第九章 茶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茶诗类别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一览

第四节 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 茶与艺术

第一节 茶与绘画艺术

第二节 茶与书法艺术

第三节 茶与设计艺术

第四节 唐代茶与歌舞艺术

第十一章 茶学思想与茶书的撰写

第一节 陆羽《茶经》

第二节 张又新《煎茶水记》

第三节 苏虞《十六汤品》

第四节 王敷《茶酒论》

第五节 温庭筠《采茶录》

第六节 封演《封氏闻见记》

第七节 斐汶《茶述》

第八节 毛文锡《茶谱》

第九节 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节 其他涉茶的医学著作

第十二章 唐代茶的传播

第一节 唐代茶对外传播的条件

第二节 唐代茶文化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茶与丝绸之路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第五节 唐代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

第六节 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后记

(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图:网络)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双陈养普:藏茶必读,6个妙招,教你潮湿天气,家中藏茶有效防潮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